|
人群關係
|
後人群關係
|
產生背景
|
1.最早使用人群關係
美國人事協會於1918年舉行銀灣會議
2.第一本以人群關係的觀點來討論管理問題的書
威廉斯,員工的慾望(1920)
3.開啟人群關係研究之先
河è梅堯的胡桑實驗
|
受人群關係學派的啟蒙,但不滿人群關係以效率、生產力為主的理念
|
概念意涵
|
主張用行為科學方法研究組織中人員的交互行為
|
以組織中的個人為中心,強調個人需求,提倡組織民主化
|
代表人物
|
對此一學派最有貢獻的人:
1.莫斯特伯格
2.吉爾布勒斯夫人
3.梅堯
4.巴納德
5.傅麗德
|
1.馬斯婁
(人文主義心理學之父)
2.麥克葛瑞格
3.阿吉里斯
4.班尼士
5.雪恩
|
核心價值
|
對個人關懷是以效率和生產力的提升為最終價值
|
真正對組織中的個人投入關懷
|
基本主張
|
1.人的潛能應加發揮
2.個別差異原則
3.人格尊嚴應加維護
4.激勵的運用
|
1.組織民主化
2.參與式管理
3.認為個人價值優於組織價值
|
評價/影響
|
1.史考特批評人群關係學派為母牛社會學è
意指人群關係學派並非將成員福祉視為最終的價值
2.認為組織效率不彰起因於個人而非制度
|
1.對民主組織及組織成員參與權利的重視è組織民主論
2.肯定人性尊嚴,以個人福祉為最終價值人文主義的組織理論
3.造成新公共行政運動的崛起
|
|
moze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